欢迎访问天津财经大学人文学院!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文风采   >   正文
《人民政协报》刊登文章《李梓源:让传播有温度!》报道我院开展传播记录非遗文化暑期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2023-08-30 10:22  

为扬文化自信之帆,驶千年华夏之船,天津财经大学人文学院暑期实践团奔赴甘肃省庆阳市正宁县,实践团成员结合学院专业特色,深入了解正宁的文化历史故事,探寻正宁大地上撼动人心的红色力量,在火热的社会实践中学真知、悟真谛、淬炼青春、锤炼本领。近日,《人民政协报》刊登文章《李梓源:让传播有温度!》报道我校人文学院开展传播记录非遗文化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起初,我只是把暑期实践当作假期作业。我会按照教科书中的内容进行采访,比如,向被采访者提出‘怎么学’‘怎么传承’‘怎么发展’等一系列问题,但真正了解传承背后的故事以后,我不再觉得这是作业,这些采访问题于我有了更深层的意义。”谈到刚刚过去的暑期实践,天津财经大学广播电视学专业学生李梓源如是说,“尤其看到非遗传承面临的困难,我也会跟着焦急和遗憾。我不能眼睁睁看着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慢慢消失,我想让更多的人看到老一辈传承人的坚守,看到中华民族的精神。”

作非遗实践项目、撰写研学报告,是天津财经大学广播电视学专业学生暑期的“必修课”,学生们从家乡现有非遗做起,逐步延伸至天津市乃至全国各地。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20周年之际,李梓源便参加学校人文学院组织的“以人文情 述正宁事”暑期实践团,奔赴甘肃省庆阳市正宁县,展开了为期多天的社会实践活动。

“实践过程中,最触动我的是和陌生人坐在路边聊天。这算不上正式的采访,更像是朋友之间唠家常。他们愿意说,我愿意听。话语间,我仿佛见证了他们一路的幸福和艰辛。”李梓源说,“人与人面对面交流时,眼神、情绪、表情等,这些都是文章、视频难以生动传达的东西,更具有多少报告比不上的真诚。”

正是乡野间的这些感动和真诚,挖掘了李梓源和同学们更多的采访灵感,唤醒他们更深层次的责任感。李梓源说,在众多的采访者中,民间剪纸艺人赵白玲最令他们感动。生活在榆林子文乐村的她总是说,“我最大的心愿,是希望孩子们可以把剪纸这门手艺传承下去!”

接受采访时,先天性弱视的赵白玲时而不自觉晃动身体,时而低头摆弄手指,宽大的帽檐近乎遮住了她半张脸,很难看清她的表情,只能看见脸上的褶皱。“我看不清了,但是我要剪什么,心里都有数,我照着心里的模子就能剪出来。”言谈间,赵白玲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有最朴实的字句。

“老人向我们展示剪纸时,和她接受采访时完全是两个人!剪刀行云流水地穿梭在红纸间,不一会老人就能剪出栩栩如生的作品。”李梓源回忆到和赵白玲的相处,至今仍是既欣喜又心酸。

“当时,我们只是想拍摄一小段老人教孙女剪纸的素材,可是老人全神贯注地给孙女讲解、示范,孩子再自己尝试、调整。整个过程长达十几分钟,我们都不忍心打断祖孙二人,直到孩子满脸笑容地向镜头展示作品时,我们才喊‘停止录制’。”李梓源称后期剪辑视频时,删掉每一帧都很心疼!当一双粗糙的、长着老茧的大手轻轻握住一双柔软、娇嫩的小手时,李梓源仿佛看见了赵白玲用一把剪刀、一张红纸绘就的传承画卷。

作为一名广播电视学专业的大学生,李梓源说:“我在现场直观感受到了老人最纯真的感情,我希望我的视频能够做得更有温度,尽最大努力还原现场,向没有来到现场的人传达最真实的一面。”

此次实践项目的宣传视频均为中英双语字幕,部分旁白配有英文讲解。“团队中英语专业的同学负责翻译,我们希望正宁的故事、非遗的故事不仅在国内传播,甚至可以走出国门。”李梓源不放过每一个宣传机会,“如果海外留学生刚好看到我们的视频,那他们就可以把故事讲给更多海外朋友听!”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讲好非遗故事,既是责任,又是义务。”李梓源说,“我自己虽然不能传承一门手艺,但作为一名大学生、传媒人,我有青春热情、有专业知识,可以做非遗的传播者。哪怕毕业以后,我也会一直做下去,让更多人通过视频、通过镜头感受到文化的温度。”

说这话时,他的眼睛格外有神,那里的光亮好像让人看到了青年人传承非遗的星星之火。

右三为李梓源同学

汗水凝结青年创意,风雨无阻开启征途。人文学院学子将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专业讲好中国故事,在广袤大地这本最好的“教科书”中发现故事、讲好故事、传播故事,以经验智慧、专业知识和实践成果,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共谱时代新华章!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