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天津财经大学人文学院!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人文学院成功举办“青年学者如何开展学术研究”线上讲座
2024-12-20 16:16  

12月19日下午,天津财经大学人文学院特邀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知名学者冯全功教授举办题为“青年学者如何开展学术研究——以翻译学为例”的线上讲座。讲座由人文学院院长温秀颖教授主持。

在讲座中,冯全功教授结合其丰富的学术经历,从八个维度深入剖析了青年学者开展学术研究的有效路径:问题意识与批评意识、文本细读与理论深化、国际视野融合本土特色、学术热点与个人研究坚守、实践教学与学术探索并进、学科间对话与资源融合创新、阅读思考与写作发表并重、理论创新塑造学术新貌。

在“问题意识与批评意识”部分,冯全功教授指出,青年学者在求学路上应善于发问、勇于质疑,以此保持思想独立性。他以“忠实”“文化”“原型”“归异”“翻译单位”等概念为例进行阐释。同时,他强调,发现问题需基于知识积累与独立思考,唯有如此,方能洞察真正的问题所在。此外,坚实的研究还需努力贯通文史哲领域。

在“文本细读与理论思考”部分,冯全功教授建议,青年学者初期应精读经典作品,在阅读中发现问题,并结合相关理论进行分析解释,或基于发现的现象进行理论思考与学术提炼。待学术积累达到一定程度(这通常是个长期过程)后,再转向宏观的理论思考与建构,尤其是哲学或学理层面。简而言之,即遵循“先微观后宏观、先文本后理论”的学术路径。

在“国际视野与本土特色”部分,冯全功教授强调,青年学者需具备国际视野,紧跟国际新动态,但不应盲目西化。应深入挖掘国内资源,特别是中国古典译论、文论、美学、哲学等话语资源,进行重新阐释或现代转换,旨在彰显本土特色,增强中国研究的话语权。

在“学术热点与自我坚守”部分,冯全功教授指出,各历史时期均有不同的学术热点,其持续时间与影响力各异,部分热点最终成为学科常态研究对象。面对研究热点,青年学者应理性应对,避免盲从。既要积极关注并主动介入,培养个人兴趣,又要坚守学术阵地或开拓新领域,努力形成独特学术风格。

在“实践教学与学术研究”部分,冯全功教授强调,实践、教学与研究三者相辅相成,外语学科青年教师需全面重视,不可偏废。应怀揣热爱与奉献之心,认识到实践与思考的互动至关重要。丰富的实践能为教学提供深刻体会,并可能激发研究的灵感与深化。

在“学科对话与资源移植”部分,冯全功教授指出,青年学者进行跨学科研究时,需深入掌握其他学科理论精髓,避免仅依据二手材料浅尝辄止,这是常见误区。同时,在保持研究独立性的基础上,加强与人文学科的对话,形成良性互动,以提升对其他领域的辐射力与影响力。

在“阅读思考与写作发表”部分,冯全功教授提及,他十分欣赏Esther Pascual的一句话:“不要让阅读妨碍了写作。”他强调,阅读与思考是基础,但基于二者的写作更为关键,许多新观点往往在写作中涌现。做学问、读书、思考与写作,构成学者的基本生活方式,旨在求真、尽职与享受乐趣。我们应摒弃功利心态,依循研究兴趣与学术责任,不懈追求真理,探索知识奥秘,为人类知识进步贡献力量。

在“理论创新与学术面貌”部分,冯全功教授强调,青年学者培养创新意识,需从问题意识与批判意识入手,通过大量阅读、实践与思考,发掘现有理论未解之题,寻找创新路径,平衡传统与创新、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他引用清代朴学大师戴震之言共勉:“不以人蔽己,不以己自蔽;不为一时之名,亦不期后世之名”。

此次讲座内容丰富、视野宏阔,兼具深度与高度,为学院青年学者指明了研究方向与努力目标,提供了宝贵的实践指导;同时,也激发了学子们的思想火花与精神动力,鼓励他们树立远大志向,勇攀学术研究高峰。未来,学院将继续搭建高端学术交流平台,促进青年学者及学子们的持续成长与发展。

专家简介:冯全功,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开大学翻译学博士,《中华译学》执行主编。已出版学术专著4部、编著3部及译著1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项,完成10项包括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在内的各类科研项目;在TargetAsia Pacific Translation and Intercultural Studies及《外国语》、《中国翻译》、《上海翻译》、《外语界》、《外语教学》《、外语与外语教学》等国内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与书评150余篇。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