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院郑意长副教授在《中国翻译》(2024年第4期)发表题为《芳菲难亏,芬犹未沬——楚辞生态意象的翻译对比评析》的学术论文。
论文将楚辞生态意象分为单体生态意象、伴生生态意象及间性生态意象三类,认为生态批评理论为楚辞中生态意象的翻译提供了重要的研究视角。论文对许渊冲译本与杨宪益、戴乃迭译本进行了对照评析,认为在单体生态意象翻译上,自然人格化与生态区域主义能够赋予译文中的意象主体以生态心灵与区域标签;而通体性与物质叙事能力则为伴生生态意象翻译带来新的言说方式,彰显了以物为友的生态翻译美学主张;在间性生态意象翻译上,荒野意识与“放弃的美学”能够使译文如实地呈现出原作的自然生态样貌,促使译者与读者放弃自身主体地位,使审美意识外延至天地宇宙之境。论文提出生态意象的翻译应传递出创作主体及译者对自然生态的态度,即中国文人的自然情怀和中华民族的生态精神,并赋予其生态的张力和感染力,使译文获得“舍筏登岸”的生态美感。将生态批评理论与楚辞的翻译实践相结合,为楚辞的翻译与研究工作提供了清晰的理论视角和理论话语,对中国典籍的外译与传播进行了成效显著的学理尝试,为“中华文化走出去”、“讲好中国故事”做出了学术贡献。
郑意长,复旦大学文学博士,长期致力于翻译理论与实践的教学与研究,主持和参与完成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4项,主持和参与完成校级及以上教改项目7项,累计发表相关论文18篇,出版学术专著及教材4部。2篇论文入选天津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1篇论文获天津市语言学会2023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三等奖。入选中国外文局翻译院全国多语种翻译人才库。
近年来,人文学院十分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工作,积极通过邀请学科知名专家来院开展学术讲座、进行学术指导,以及派出骨干教师外出参加学术交流、学术培训和学历进修,全面提升教师的学术素养和科研能力。未来学院将持续通过有规划、有组织的培育,帮助提高我院师资队伍的科研水平和教学水平,促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国家和区域发展贡献力量。

《中国翻译》系中国翻译协会会刊,连续多年被评为外语类核心期刊,入选《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目录》、《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和《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连续多年入选“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人文社科类)以及“期刊数字影响力百强期刊”。